2023-02-12 08:25:10 来源: 哎T有
大学选什么专业,才能在35岁不会太迷茫?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最终,难考又难学的医学专业,毫无悬念地占据了“最后悔专业”榜首,甚至有学医的网友泪流满面地表示:专业选的好,年年赛高考。
紧随其后的,是工程、教育、会计等专业。
其实,选专业这事,并没有标准答案,无论学了什么专业,绝大部分人心里也会有 “这山望着那山高”的感觉,觉得自己入错了行。
比如我大学时学的营销专业,居然在榜单中排名最后,可我明明就有一种啥都没学到的感觉。
其实,专业好不好,很多人的衡量标准十分简单:好不好就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如何。
但是如果你观察职场人的发展路径,就会发现,很多看似能带来稳定工作的专业,却可能让人在中年陷入迷茫,比如我接触过的很多财务、法律的从业者,会在工作了很多年后,突然想转行。
而一些看似并不那么好就业的专业,比如数学之类,却能在一些领域另辟蹊径,实现弯道超车。
究竟该如何选专业,才能让自己的大学四年不会虚度,又能让专业知识成为自己未来职业发展的护城河呢?
大学选什么专业,才能在35岁不会太迷茫?
我们应该在大学获得什么?
在思考该如何选择职业时,其实有个更根本的问题,常常被忽视:我们究竟该在大学得到什么?
曾在常春藤任教24年的威廉·德雷谢维奇在《优秀的绵羊》一书中总结到:那些最成功的学生,常常在三四十岁,成为知名医生、律师、商人后,突然陷入迷茫。
在他看来,那些精英学子,不过是一群在终生竞争的集中营里茫然的生还者。他们非常擅长解决手头的问题,但却从没想过,为什么要解决这些问题。
相反,那些很清楚要从大学得到什么的人,却能用最少的精力,获得最大收益。
总体来讲,如果一个人在大学中得到了这三样东西,那么,他的大学生活,就已经值回票价:
1)取得入场券
年纪越大的职场人,越容易存在一种误解:觉得随着工作年限加长,学历会变得越来越不重要。
可实际情况却是,无论什么岗位、什么职级,企业永远不会觉得学历不重要,尤其在经济形势不好、应聘者增多的情况下,学历是帮助企业做出筛选的重要标准。
同等条件下,一取学历是否是本科、本科学校是否是985或211、职位需要的证书是否具备,每一项,都会让招聘方心里的天平有所倾斜。
而且,一个越来越明显的趋势是,很多企业已经将毕业于985、211,列入了应聘要求中。
所以,在面对好专业还是好学校的选择时,应该毫不犹豫地选择好学校。
专业不满意,可以通过修双学位、自学、找实习积累工作经验等方法弥补,但毕业院校的档次,无法改变。
另外,也不要自欺欺人地指望通过后取学历,来弥补一取学历的不足,如果你的一取学历是大专,就是后来上到了博士,在用人单位眼里,你也是个大专生。
能上多好的学校,就上多好的学校,才能保证自己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拥有选择权。
2)培养元技能
当然,取得进入职场的入场券,只是学历最显而易见的作用。在大学期间,是否能培养起受用终身的技能,才是多年后拉开同学间差距的原因所在。
这其中最重要的技能,不是专业知识,甚至不是人际沟通的能力,而是更核心的元技能:正确的思维方式、做事方法、价值观。
如果在已经能保证进入不错的大学的情况下,尽量挑选那些能影响你思考问题方式的专业,是更明智的选择。
以我刚刚提到的数学专业毕业的同学为例,他毕业后没有从事数学研究或教学工作,而是选择了金融方向,而他超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对数字的敏感,让他很快就做出了成绩,反而在都是金融专业毕业的同事中,抢占了先机。
我们常说,在大学中学到的知识,一毕业就已经过时了,但正确的思维方式,却永远不会过时,而这种对思维方式的训练和影响,并不是所有专业都能够提供。
那些经过多年思维训练的人,不但在职场上有着更多的选择,他们的优势也更明显。
知识无法形成竞争的壁垒,思考问题的方式才会。
3)获得持续成长的动力
我之前有个同事,毕业于一所知名高校。
我认识她时,她已经三十大几。她经常梦到自己高考发挥失常,没有考上她的母校,然后每次都会感叹:幸亏是场梦,要不然考不上这所学校,不知道自己的人生该怎么办。
虽然她已经毕业了十几年,但显然,大学,是她的人生巅峰。
但如果你去看那些在职场上获得飞速发展的人,就能发现,学历,只是他们的起点,善于终身成长,才是进步的关键。
而这种不断学习的习惯,往往来自于周围的环境:严谨治学的老师、追求真知的同学、不急功近利的学风,在四年的时间内,对一个人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是巨大的。
大学选什么专业,才能在35岁不会太迷茫?
用定性分析,为人生做出选择
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是两种不同的投资策略。这两种不同的思考方式,对我们的职业选择、专业选择,也很有借鉴作用。
在投资时,定量分析通过详细计算公司的现金、设备等可量化的指标,来判断一家公司的价值,做出投资决策。
巴菲特的导师、证券分析之父本杰明·格雷厄姆,就是定量分析的高手。
而定性分析不同,会先思考“一家好公司应该是什么样”,然后再去寻找符合心目中好公司标准的公司。
查理·芒格是定性分析的忠实拥护者,他用这种投资思路,影响了巴菲特。
正如芒格所说,虽然定量分析能买到便宜公司,但真正赚大钱的,都是那些善于做定性分析的投资者。
同样,在我们生活中,每当做决策时,使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也会得到两种不同的结果。比如,在选专业、找工作时:
大部分人,会根据自己手中的“筹码”——有多少分、多少经验,来匹配能争取到的学校、专业、工作,做出尽可能最合适的选择,这就是定量分析。
而另外一类人,会反着来,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
他们会先想好,自己想要的生活是什么样的,然后再来规划,该如何选择工作。
巴菲特就属于这样的人。
在很小时,他通过在祖父的杂货店帮忙,他深深体会到:自己不想给人打工!
所以,他给自己定的目标就是:尽快赚够自己生活所需的钱,然后过自己想过的日子。
同样十分厌恶上班的,还有塔勒布。
在职业初期,塔勒布每天都带着上坟一样的心情坐在办公室,为了不让自己疯掉,他干脆写好了辞职信,放在抽屉里,每当郁闷至极时,他就用“大不了不干了”来安慰自己。
8年后,他终于结束了被雇佣的生活,靠写作和投资为生,心情才终于平复下来。
塔勒布说,自己无法忍受像日本人那样,一辈子从事低强度、无休止、缺乏睡眠保证的、乏味的工作。他宁可用一段时间集中的高强度工作,换来之后的彻底放松和惬意的生活。
对塔勒布和巴菲特这样的人来讲,进什么公司、做什么职位、领导好不好,都不是问题,工作只是他们实现理想生活的手段,怎么能快速达到目标,就怎么做。
其实,在选择工作时,如果用这种“先构建出理想生活的样子,再去倒推选择”的定性方式,也能把问题变得简单清晰。
如果你有和塔勒布、巴菲特一样的想法,希望早早实现财务自由,过自己想过的生活,就应该选择那些能快速积累财富的领域,比如金融、互联网等行业,或者销售等能通过努力快速获得高收益的职位。
但如果你追求的是工作生活balance,喜欢细水长流,那选择那些更稳定、能厚积薄发,并且能随着经验增加而越来越值钱的领域,显然更合适。
不断追问自己想要的生活是什么样,答案越清晰,你应该做出什么样的选择,也就越明显。
有了这样的方向感,就不会一边做着朝九晚五的工作,一边羡慕别人突然年纪轻轻就退休,也不会一边拿着996的高薪,一边又抱怨没时间兼顾生活。
大学选什么专业,才能在35岁不会太迷茫?
与其说迷茫是中年职场人的工作状态,不如说是一种生活状态。
当你明确了自己要过的生活,然后将学历、专业、知识、技能甚至公司、职位都看作是实现理想生活状态的工具时,所有的选择,都会变得清晰。
要记住,生活的主动权,永远应该在自己手中,我们并不是因为学了什么专业,做了什么职位,就要过什么样的生活,而是因为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才去选择那些专业和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