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12 09:11:46 来源: 哎T有
让你焦虑的那些人,可能根本不配
前两天和朋友聊天,他问了一个问题:
(资料图片)
父母那一辈人,年轻时都没什么钱,却没听说当年有“焦虑”这个词,我们现在其实生活条件已经很好了,可为什么人人都焦虑?
的确,我们总觉得自己的焦虑是来自“钱不够”,但好像收入越高,烦恼却一点没减少。
1. 焦虑从何而来
1)
穷不会让我们焦虑,被认为无能,才是焦虑的源泉
回想一下,你刚毕业,赚着几千块的工资时,和现在相比,哪个时候更焦虑?
好吧,都焦虑。
但是,从程度上来讲,大部分人可能是现在更焦虑。
回到文章开始的那个问题,父辈们当年没钱,却不焦虑。
焦虑和钱的多少,到底有没有关系?
作者在书中指出:
“人们开始更倾向于认同这样的观念,即人的才识,往往能影响或决定他在社会上的地位,这种认同反过来赋予了金钱一种新的道德含义”。
人们羡慕有钱人,不只是因为他们有好的物质条件,而是在心里,将“富有”和“优秀”划上了等号。
同理,贫穷几乎等同于无能。
社会越开放,人们通过自身努力获得成功的途径越多,越不能包容因为无能而导致的贫穷。
这时,我们追求高薪,追求富有,实际是在追求别人对自己的认可,希望自己在外界看来,是聪明的、成功的、有能力的。
而金钱,是最直接的量化指标。
2)
“平等”让我们更焦虑
每天翻看新闻时,当我们看到那些明星,穿着价格昂贵的名牌服装、住在豪宅里时,我们会因为和他们的差距,而感到焦虑吗?
当然不会,除非我们疯了。
但是,当我们听说哪个同事升职了,哪个老同学风光了,心里多少会有失落。(别否认,人之常情)。
作者在书中指出:
“我们不可能孤立地欣赏自己拥有的东西。只有当我们所拥有的,同儿时的朋友、现在的同事、我们看作朋友的人一样多,甚至还要略多一些时,我们才会觉得自己是幸运的。”
“我们嫉妒的,只是和我们处在同一层次的人,即我们的比照群。世上最难忍受的,大概就是我们最亲近的朋友比我们成功。”
正因为我们相信,我们和别人是平等的、一样的,我们不比周围的任何人差,所以才不能忍受别人在任何方面的超越。
让你焦虑的那些人,可能根本不配
图片来源:网络
3)
焦虑,来自不确定性
每天大量的新闻事件,都在传达着让我们焦虑的信号:
不能996,就得被淘汰;某商业巨头倒闭;某知名公司裁员。。。
无论多努力,我们总感觉未来不掌握在自己手里,外界的一点风吹草动,都让我们联想到自己是不是有一天也会遭此厄运。
作者在书中,将日常会引起我们焦虑的事件,归纳为五种类型:
A. 我们自身变幻无常的才能
我们每个人在一生中,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高光时刻”,我们可能会有一个阶段,凭借自己的才能,过的顺风顺水,但这种才能又很难一直持续,当它们消失,或不再突出时,我们会更加沮丧和焦虑;
B. 运气的不确定性
同才能一样,运气,也会让我们有机会站在人生巅峰,但运气,更加不确定。
C. 雇主的不确定性
比如,原本把你当兄弟的老板,突然有一天不叫你兄弟了。导致以后你听见“兄弟”这两个字,都会很焦虑。
D. 公司盈利能力的不确定性
老板无限好,行业近黄昏。
E. 全球经济形势的影响
经济周期,大环境,都会让我们的生活陷入困境,从而产生焦虑。
让你焦虑的那些人,可能根本不配
图片来源:网络
2.我们该如何应对焦虑
当然,这本书也不是贩卖焦虑的,作者在书中也给了很多解决方案:
1)
诉诸理性
如前面所说,我们的焦虑,并不来自我们的实际收入或生活水平,而来自于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希望被别人尊敬。
其实,我们无法、也没有必要讨好每个人。
作者在书中提到:
我们经常处于一种自虐过程当中,在没有搞清他人的观点,是否值得关注之前,就去寻求他人的赞赏;
但只要我们对某些人的思想稍加研究,就会发现,他们根本不值得我们的尊敬,然而,我们往往在弄清楚这一切之前,就竭力想得到他们的爱戴。
当我们看到别的同事在办公室,比自己更受欢迎,人缘更好时,我们可能会焦虑,觉得自己不被喜欢,处理不好人际关系。
但实际上,也许正是因为我们有着自己独立的思想,不会人云亦云,也不喜欢把时间浪费在八卦上,才会显得不那么合群。
你并非不合群,而只是不合“这个群”,如果为此就自寻烦恼,否定自己,甚至为自己的人际关系而担忧焦虑,无异于庸人自扰。
争取被外界认可,是我们活在世上的基本要求,但在盲目的希望别人认可之前,我们首先要理性地看看,对方是不是值得。
2)
从艺术作品中寻找力量
经常有人说,看了很多书,也不知道有什么用。
读书,可能会在我们意识不到的时候,给我们以启迪和帮助。
作者就在本书中,启发我们,原来读书还有这样的功效:
读过《包法利夫人》的人,都会对女主人公爱玛有着复杂的情感。
虽然她看上去自私又拜金,一步步将自己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但作者又总在必要的时刻,让我们看到爱玛值得同情的一面。
实际上,《包法利夫人》是福楼拜根据真实事件创作的。
1848年,报纸刊登了一则新闻:
一个27岁的女裁缝,对婚姻生活不满,挥金如土,债台高筑,还找了一个情人,最后,在经济和情感的双重压力下,吞砒霜自杀。
媒体为了抓人眼球,可能会将故事描绘成“有购物狂倾向的女通奸犯,在信用欺诈之后服毒自杀”。
当人们在报纸上看到这条新闻时,舆论一边倒地,在谴责当事人。
但,福楼拜通过细致的描绘,为我们塑造了爱玛这样一个立体的人物,让我们看到,爱玛行为背后的原因,看到她为了摆脱修道院生活,而步入了一桩互不般配的婚姻,从而导致悲剧的发生。
作者通过小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非黑即白的道德谴责。
文学作品的作用,是让我们有机会,跟着作者的笔触,看到人性的复杂,看到每件事背后的始末。
从而让我们在生活中,面对那些让我们气愤、焦虑、不平的事时,能够想的更多一层,能够透过别人那些匪夷所思的行为,理解他背后的苦衷。
生而为人,我们都不完美,也没必要为了任何小事,苛责别人,苛责自己。
让你焦虑的那些人,可能根本不配
焦虑,源于我们那些不理性的想法,我们总是要求自己“必须”成功、别人必须“尊敬”我们。
其实,并没有什么是我们必须的,而每个表面风光的成功,都可能有其背后的无奈。
那些我们苦苦追求的东西,未必会让我们真的快乐;而那些让我们产生焦虑的人,也未必真的值得。
知道了这一切,我们就能更淡然地面对生活的波澜起伏,也就能,不再那么焦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