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26 08:20:12 来源: 哎T有
(资料图)
高考生物的解题技巧:建构模型,巧算“两种病”概率
高考生物中的两种遗传病的概率题可谓是不仅难还繁琐,很多同学都非常惧怕这种类型的题目,往往花了很多时间,却不能找到正确答案。但其实只要平时学会归纳总结,找规律,培养洞察力,找到切入点还是很容易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的。对于遗传的题目,其实掌握一张解题模型,就可以大大简化解题步骤,缩短解题时间,还能提高正确率。
假设aa控制甲类型的病,bb控制乙类型的病。m为患有甲病的概率,n为患有乙病的概率,则不患甲病的概率为1-m,不患乙病的概率为1-n。那么我们就可以得到一个式子:[(1-m)A——maa][(1-n)B——nbb]。然后我们单独解出甲、乙两种病是患病概率m、n,然后再代入上式,就可以得出各种所需要的结果。
很多人常常否定伴X遗传来证明是常染色体遗传,即先认为是伴X遗传,其中如果有一处解释不通,那么假设就是错误的,也有很多人会用各种口诀来解题,可能也不是很简单。
常见的遗传问题有:伴X显性遗传、伴X隐性遗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伴Y染色体遗传、XY染色体同源段、细胞质遗传。那么X和Y染色体同源与非同源法,就是说如果是Y染色体上显性或非同源部分遗传,一定符合以下规律:男性患者的父亲和儿子一定是患者,而且只有在男性中出现。X和Y染色体同源部分,则有七种基因型,当XAYa与XaXa杂交时,后代雌的全为XAXa显性,雄的全为XaYa隐性,也有性别差异。若纯合雌性XaXa和纯合雄性XAYA交配,后代雌雄全是显性的,那就在同源区段,后代雄性全为隐性,雌性全为显性,则在伴X非同源段。大家可以运用这个规律去解一下2017年全国I卷的遗传题目。
高考经常考判断控制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X染色体上的遗传实验,是重点掌握的问题,一般高考出题不会太难,但是很多同学都失分很大,问题出在平时缺少分析与综合探究以及归纳总结能力,只会背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子代雌雄个体表现型性别比例有差异的就两个实验,大家可以练习一下2016年全国I卷的相关题目。
总之,遗传方式在高考中几乎每年都会出题,基本上就是那几个方面出题比较常见,当你了解和掌握了这些规律,遗传方式问题就简单多了,解题也就会快很多,没有思路的时候就动手把已知条件在草稿纸上画出来就会好很多,画出来的框架越清晰就越利于解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