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04 08:14:25 来源: 哎T有
组织部副部长解析省考公务员面试题,参考价值极大
请阅读正面材料后,回答考官提出的问题:
执著行善的陈光标,对媒体宣传是来者不拒,唯恐世人不知。多年来,只要搞慈善,他就邀请政府、媒体、受访者和市民出席,尽量让公众都知道。2011年1月23日发起了到新疆、云南、苏北等地区送温暖的“钱墙秀”。2011年3月16日发起了云南盈江地震灾区向困难群众发红包的“举钱秀”。
(资料图)
近年来,他的“高调慈善”不仅使他获得了“中国首善”“全国道德模范”“中华慈善奖”“全国抗震救灾英雄模范”等荣誉称号,以及1500多本荣誉证书,而且也发挥了榜样的带头效应。以前陈光标自己组织的慈善活动,邀请企业家参加十有八九都会推诿,现在十有八九都会给他面子。从2003年以后的5年间,江苏省各大慈善基金突破了60亿,而以前的5年还不足1个亿。他认为,一个人做一件好事,能传播给十个人,等于做十件好事;能传播给一万人,等于做一万件好事。
然而,在以低调、清高、做好事不留名为美德的传统文化氛围中,他的“高调慈善”也引来种种非议。前不久,有的媒体批评他故意显摆,未能顾及受助者的尊严,戏称他“满世界撒钱是否想征服全球”,指责他借慈善“作秀”,甚至还有人指责他捐赠“注水”,涉嫌“诈捐门”,猜测他的高调有以募捐换取广告效应,借此与政府搞好关系以争取项目之嫌,提醒人们“对这种打着慈善之名行不法谋利赚利的行为”引起足够深思,并质疑他“如此大张旗鼓唯恐天下不知的慈善之路到底能走多远”,这位具有“中国首善”之称的陈光标,在一些人的眼里俨然变成“伪善”的化身。
第一题:对于陈光标先生这种“高调慈善”行为,你如何看?
第二题:假如你是陈光标的好朋友,当他面对种种非议时,你对他有何具体建议?
第三题:假如陈光标先生近期准备开展一次大型慈善募捐活动,你受邀负责做好宣传工作。你怎么做?
第四题:在募捐活动现场,有记者当面向你质疑这场活动是“作秀”,你怎么办?
组织部副部长解析省考公务员面试题,参考价值极大
试题解析:
从今年的面试题目来看,可以说,突破了以往每年安徽省公务员面试的考试风格,借鉴了江苏省前年公务员面试的题目类型,对于安徽省公务员面试来说,是一个创新,也是许多培训机构与公务员笔试入围人员没有想到的。虽然题目类型改变,但是四个问题的提出,并没有改变以往的做法。
第一道题目,仍然是综合分析题,主要考查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思维反应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从题目给出的材料中,让考生对陈光标所做的慈善事业有一种认识,并感受到慈善事业的艰难之处。同时,用如何看待陈光标先生这种“高调慈善”行为进行设问,就是要让考生能够对陈光标先生这一行为作出自己的判断。这一问,往往给考生传递一个信号,需要从正面回答这个问题,还是从反面去回答这个问题,还是从正反两个方面去回答这个问题。考生必须要有快速的反应。在阅读材料的时候,考生可能感到陈光标的行为是正确的,应当给予肯定,但是“高调慈善”这四个字一问,容易让考生做出错误的判断,产生思想分歧。这就是出题者的高明之处。
作为考生,在面对这样的题目时,千万不可以被题目的假象所迷惑。要回到材料中去,并能够从正面给予回答。因为慈善事业是社会事业、政府事业、从善事业、扶助事业,不论陈光标先生有没有其他目的,他这种行为都是社会、政府所倡导的高尚行为,应当给予肯定,给予支持。尽管少数社会舆论导向、少数媒体导向有偏识、有质疑,甚至反对,但是绝不代表社会主流,不代表政府的态度。
考生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回答这个问题:一是要从国家和社会对扶贫济困和助人为乐的要求来肯定陈光标。二是要能够理解陈光标先生这种“高调慈善”行为,也是社会环境所迫,不用这种方式,不能够带动和影响他人、影响整个社会。三是陈光标先生这种“高调慈善”行为,并没有违犯法律,也没有“打着慈善之名行不法谋利赚利”。我们应当给予支持、给予理解。四是社会应当倡导有更多的陈光标出现。当然,也要反思,为什么社会正义之举会受到质疑?是社会公德缺失,还是社会诚信出问题,还是制度设计不够周全,还是社会评价机制有问题?做好这样的回答,是考官需要看到的,也是出题者所设想的,完整的回答。
第二道题目,这是一个情境的设置,旨在考查考生的人际沟通与协调能力。从考官出题思路来说,也是考查考生在面对非议时的态度和心理承受能力。考生在回答这一问题时,必须把握以下几点:一是站在朋友的立场是赞成还是反对。显然,无论从哪个方面讲,应当给陈光标以理解与支持。要从关心和爱护的角度表示关心和安慰。二是劝慰陈光标要以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社会舆论的不同声音。
任何时候,任何一个人,在做事的时候,人们都有不同的看法与说法,但是只要自己认为是对的,就要坚持。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三是通过其他媒体作正面回应,但是回应并不是直接的反驳。四是通过一些强有力的证据就一些质疑回应,用事实说话,比什么反击都强。五是需要身边的人支持,作为一个私营企业,家人与同事的支持非常重要。回答了上述问题,这一问,就是完整的回答了。
第三道题目,也是一个情境的设置,但是它是一道计划与组织协调类型的题目。旨在考查考生的组织与协调能力。这一题的关键是要弄清题目的要求,否则,就有可能进入一个误区。会误入活动的安排中去,甚至误入一些培训机构对这一问题回答的事前、事中、事后怎么做的套路上来。这一题的题点是宣传工作。不能丢掉“宣传工作”这四个字去回答。把握住这一点就不难了。
一是要对募捐的规模、目的和效果进行了解,制订一个详细的宣传计划。包括宣传形式、宣传媒体的邀请、捐赠对象的宣传等。二是要成立组织,对人员进行合理的分工。做好相关准备。三是在活动现场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如标语、宣传单、宣传稿件等。四是媒体的邀请与接待,让媒体满意,起到很好的宣传效果。五是要关注媒体宣传,与记者加强沟通,避免负面新闻出现,并做好应对预案。就一个活动来说,要做的事很多,宣传工作仅仅是其中一个部分,千万不要用整个活动的套路来回答。考官给考生的评分,需要把握的就是这几个方面。
第四道题目,还是一个情境的设置,但是它是一道与媒体打交道类型的题目,旨在考查考生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与应变能力。从出题者的思路来说,看考生的思维反应,有没有一个好的心态。就这一个问题的回答来说,考生必须把握以下几点:一是用什么样的态度来回答记者。二是用什么样的方法回应记者。三是能否让记者感到满意,又不失体面。因为,记者的问,是怀有“敌意”的,质疑活动是否“作秀”,往往有的人受不了这样的提问。
你如果不能抱着平静的心态去回答,可能就正中记者的下怀。回答记者的提问,实际上也很简单。一是可以用事实回答,即现场募捐的数字为证。二是陈光标一贯的作为,并不是为了什么。三是社会需要有爱心,作为首先富裕起来的人献出自己的爱心是永远没有错的。四是社会需要诚信,如果没有了诚信,那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了。至于“作秀”不“作秀”不是哪个人说了算的,需要众人去评说。有了这几层意思,就是一个完整的回答。
组织部副部长解析省考公务员面试题,参考价值极大
试题点评:
笔者作为一名公务员面试的老考官,又是多年公务员面试命题的专家,由于特殊原因,很遗憾,没有参加今年的公务员面试考官工作,但是,从我对考生和考官了解的情况看,当天面试的考生,高分并不多,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没有能够唱响主旋律。从给出的材料中,许多考生没有看到陈光标先生之所以要“高调慈善”的背景。那就是“以前陈光标自己组织的慈善活动,邀请企业家参加十有八九都会推诿”。这是一个残酷的现实,不得不让那些乐于做好事又默默无闻的人感到有些悲哀。迫于无奈,而采用了“高调慈善”,实现自己的目的。作为社会中的一员,应当给予肯定,而不应当有质疑。材料中的事实更说明了这一点,“从2003年以后的5年间,江苏省各大慈善基金突破了60亿,而以前的5年还不足1个亿”。悲哀的是,许多考生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二是放大了社会上少数欺骗行为。有的考生从街头要饭、乞讨的人群中和一些媒体对街头要饭、乞讨的欺骗行为所作的报道,误认为,整个社会都没有了诚信。因而,也对陈光标的慈善行为产生了怀疑和质疑,甚至认为陈光标是“打着慈善之名行不法谋利赚利”。而忘记了陈光标的思想是,“一个人做一件好事,能传播给十个人,等于做十件好事;能传播给一万人,等于做一万件好事”。这正是我们社会所需要的。更是我们党历来倡导的思想行为。因而,使极少数考生也走上了极端,出现了观点判断上的错误,而与高分失之交臂,成为面试中的低分。
三是受到了传统教育的束缚。有的考生错误地认为,我们的传统美德就是“做好事不留名”,故而也赞同了社会中极少数人和极少数媒体说的那样:“猜测他的高调有以募捐换取广告效应,借此与政府搞好关系以争取项目之嫌。”这不能不说是我们教育的失败。
总之,对于考生来说,平时的学习和知识积累非常重要。能否在考场上让考官满意,能否拿到高分,能否在面试中弥补笔试的不足,必须把工夫用在平时,光靠培训,光靠一时的填充,是没有用的。对于陈光标的“裸捐”问题,媒体有很多的讨论,只要考生平时留意这样的讨论,回答考官的四个提问,应当是驾轻就熟的。临时看材料,临时了解陈光标,就有可能进入误区,想拿到高分是不可能的。任何时候,机会都是给有准备的人的。面试中的交流及语言技巧
面试过程是一个推销自己同时也是交流的过程,如何让主考官在短时间内记住你,喜欢你并且最终留下你,需要掌握交流及语言沟通技巧。
面试中的交流及语言技巧
一、倾听的技巧
注意倾听是一种重要的交流信息的技巧。面试的实质就是与主试者进行信息交流从而获得全面评价的过程,形式上充分体现在“说”和“听”上。因此,倾听是面试中的重要环节。应试者注意听,不仅显示对主试者的尊重,而且要回答主试者的问题首先必须注意听,只有通过专心致志地听,才能抓住问题的实质,否则,就可能不得要领,答非所问。
因此,在面试中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目光要专注,要有礼貌地注视主试者,并且要不时地与主试者进行眼神交流,视线范围大致在鼻子以下胸口以上,千万不要东张西望;二是尽量微笑,适时爽朗的笑声可以使气氛活跃,但决不可开怀大笑;三是用点头对主试者的谈话做出反应,并适时说些简短而肯定对方的话语。四是身体要稍稍向前倾斜,手脚不要有太多的姿势。
首先,应密切注意主试者的面部表情。如对方听了你的介绍,双眉上扬,双目上张,则是惊奇、惊讶的表现。可能表明,你就是他们理想的人选,有相识恨晚的感觉。这时你可能成功一半,一定要锲而不舍。如果对方听了你的介绍后,皱眉,则表示不高兴或遇到麻烦无能为力等等;也可能表明你不是他们的意中人,你则可以采取其他途径进一步努力。
其次,要密切注意观察主试者的目光。对方听你自我介绍时,双目直视前方,旁若无人,则他的眼睛无声地告诉你:他是一个高傲的人,“了不起的人”,那么你说话时就要力争满足他的自尊心理。如果对方的眼睛眨个不停,则他的眼睛告诉你:他在表示怀疑,那么你就要力争把问题解释清楚。
如果对方眯着眼看你,则表示他比较高兴,那么你的介绍可能打动对方,再继续下去,就可能成功。如果对方白了你一眼,则表示他对你或你的某句话反感,这时你就要特别注意。
总之,只要你认真观察,就会通过心灵的窗户——眼睛,把握对方的内心世界,力争主动权。最后,注意听者的反应传达的信息,如果听者心不在焉,可能表示他对自己这段话没有兴趣,你得设法转移话题;侧耳倾听,可能说明由于自己音量过小,使对方难于听清;摆头可能表示自己言语有不当之处。根据对方的这些反应,就要适时地调整自己的语言、语调、语气、音量、修辞,包括陈述内容。这样才能取得很好的面试效果。
面试中的交流及语言技巧
二、语言表达技巧
(1)自然诚实,口齿清晰,语言流利,文雅大方。还要注意控制说话的速度,以免磕磕绊绊,影响语言的流畅。为了增添语言的魅力,应注意修辞美妙,忌用口头禅,更不能有不文明的语言。
(2)语气平和,简明扼要,通俗易懂。面试时要注意语言、语调、语气的正确运用。自我介绍时,最好多用平缓的陈述语气,不宜使用感叹语气或祈使句。音量的大小要根据面试现场情况而定。两人面谈且距离较近时声音不宜过大,群体面试而且场地开阔时声音不宜过小,以每个主考官都能听清你的讲话为原则。
通俗朴实是对应试者语言风格的要求,即指应试者的语言通俗易懂,朴实无华。如果应试者的言语不通俗朴实,主试者就可能听不懂,就无法解释你谈话的内容,进而影响对你的了解和评价。因此,应试者说话一定要注意突出口语的特点,努力做到上口入耳。
这就要求应试者的语言表达,首先要通俗化、口语化,若很难懂,会事与愿违。其次要质朴无华。如果片面追求语言的新奇华丽,过分雕琢,就会给人以炫耀之嫌,必定会产生反感。所以语言贵在朴实、生动、表达真情实意,态度真诚。
(3)语言应含蓄、机智、幽默。说话除了表达清晰以外,适当的时候可以插进幽默的语言,使双方谈话增加轻松愉快的气氛。也会展示自己的优雅气质和从容风度。尤其是当遇到难以回答的问题时,机智幽默的语言会显示自己的聪明智慧,有助于化险为夷,并给人以良好的印象。出现双方难堪的局面时,说一句能引起双方发笑的话,可以把不愉快的气氛冲淡,令谈话友好地继续下去。
面试中的交流及语言技巧
三、应答技巧
(1)详略得当,紧扣主题,思路清晰。对于面试官的提问,回答有的应该详细一些有的应该简略一些,要根据现场情况妥善掌握。一般来说,对于纯信息性的问题应该简单一些,回答干脆、利落;对于阐述性的问题,也要紧扣主题,不能随意发挥。
对某些问题,可以举例阐述,但是这种例子应该是简明的、典型的。要避免为了强调自己的某些优点或解释自己的不足,未等面试官问及这些方面就自作主张的提前阐述。一般情况下回答总是要结论在先,议论在后,先将中心意思表达清楚,然后再做叙述,给人思路清晰之感。
(2)有个人独立见解,有个人特色。要有主见,不要随意附和主考官的观点,让人觉得没有自己的见解。另外,主考官每年要接待应试者若干名,相同的问题要问若干遍,类似的回答也要听若干遍。因此,主考官会有乏味、枯燥之感。只有具有独到的个人见解和个人特色的回答,才会引起对方的兴趣和注意。
(3)用大众化观点回答某些热点、敏感问题。一些面试,特别是应聘公务员类的面试,面试官也许会问及一些社会热点或敏感的话题。对于这些问题,求职者最好用大众比较认同的观点来回答,切忌用学生冲动式的态度谈论社会上某些有失公正、消极阴暗的方面。要注重辩证思考,反对极端。
(4)诚实坦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最好的态度。面试中常会遇到一些不熟悉、曾经熟悉现在忘了或根本不懂的问题。面临这种情况,回避问题是失策,牵强附会更是拙劣,闪烁其辞、默不做声、不懂装懂均不足取,诚恳坦率地承认自己的不足之处,反倒会赢得面试官的信任和好感。
(5)遇到不便回答的问题可以拒绝回答。一般情况下,主试者在面试时不应提出有关应试者隐私或是提出其他不便回答的问题。但是,有些主试者出于某些工作的要求,或是出于其他原因,可能会对应试者提出一些棘手的问题。对于这样的问题,有过这种经历的应试者都不愿回答。即使回答,往往也是支支吾吾,含糊其词,给主试者留下不良印象。
与其这样,应试者不如直截了当地说:“对不起,我不愿意回答这个问题”。如果使用犹豫不决的态度说话,把自己弄得尴尬了,就要及时警觉起来。此时你没有必要特别用心来缓和谈话的气氛,只要你对以后的问题,用明朗的态度表明就行。主试者知道你能坚持自己的意见就行,一般不会再问,坦然处之,会给他留下良好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