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正文

全球时讯:不同情绪调节策略对决定性宽恕与情绪性宽恕有何影响?

2023-04-21 06:46:38 来源: 穷心理

文|章鱼哥

编辑|比奇堡


【资料图】

社会的和谐需要良好的人际关系,而宽恕正是促进良好人际关系非常重要的一步。

当前我国正在转型高质量发展, 工作、家庭、社会等多方面因素让人们承载了越来越多的压力, 再加上人是具有社会性的,自然也就会有各种摩擦、冲突。

通过各类新闻报道,我们可以发现,有很多冲突都是可以避免的,只是 由于个体无法进行积极的情绪调节来进行宽恕他人,最终导致了很多暴力事件的产生。

如果个体在感受到冒犯之后,不表现出报复行为,而是积极的进行情绪调节,受到伤害后能够宽恕对方,那么我们的社会将会减少很多人际摩擦,也有助于整个社会的和谐。

由此,可以看出, 人际宽恕具有现实意义,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

但是,目前却存在这样的一种情况让我们不得不关注—有的人即使在当时选择了压制住内心的怒气,并没有表现出报复行为,而是选择了宽恕。

但是却在一段时间之后却进行了报复行为。

实际上,在心理学方面的解释就是 个体虽做出宽恕的决定,但是却在心里没能说服自己实现真正的宽恕,最终仍选择了报复他人来平复怒气。

国外已有研究将这些问题考虑进去,例如:Worthington等通过一系列研究者都指出了宽恕的两个不同维度,即 决定性宽恕和情绪性宽恕。

一方面,人们可能会做出宽恕的决定来回应宽恕干预,它的目的是 改变一个人对冒犯者的行为意图,从而减少复仇和逃避的欲望,并将冒犯者视为有价值的人。

另一方面,除了决定性的宽恕, 情感上的变化才是关键,可以真正宽恕对方。

而 情绪性宽恕相比于决定性宽恕会有更强的社会意义,对于维护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更有意义。

但是目前国内对于情绪性宽恕的研究较少,国外的研究结果不能揭示我国的宽恕心理特点。

以往国内研究较少将决定性宽恕和情绪性宽恕的区分出来,对于宽恕也多采用问卷的形式,李海江等认为宽恕可以多采用行为实验的方法。

这样会让实验更加贴切生活情景,实验会更加有效。

在中国这种集体主义环境下去探讨决定性宽恕和情绪性宽恕的具体情况,有助于响应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号召。

实际上,现实生活中有时引发矛盾冲突的事情很小,但是 由于无法控制个人情绪,从而引发了不必要的人际矛盾与冲突。

掌握正确情绪调节策略和方法,提升自身情绪调节能力,对于宽恕具有促进作用。

Gross认为, 认知重评通常对于情绪调节的情况更好 ,例如减少负面情绪的表达和体验、增加积极情绪的表达和体验。

这和情绪性宽恕的过程类似, 情绪性宽恕就是一种积极的宽恕对方的行为,是一种积极的适应性过程。

但是,表达抑制则相反,个体虽然减少情绪的表达但是却并未影响到情绪体验,也就是说 负性情绪的感受与体验并没有因此减少,甚至还有可能减少积极情绪体验。

这和决定性宽恕的情况类似,决定性宽恕虽减少消极情绪的表达,但个体的消极体验却未减少,他们只是在当时做出了宽恕的决定,仍有可能存在愤怒等情绪的。

因此研究希望深入探讨情绪调节中的(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与人际宽恕中的(情绪性宽恕和决定性宽恕)之间的影响关系。

认知抑制属于执行控制的一部分。

已有研究表明, 认知抑制对于宽恕具有一定影响。 但是目前研究依旧没有考虑决定性宽恕和情绪性宽恕的区分,也较少进行行为实验。

除此之外, 情绪调节对于认知抑制具有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表达抑制相较于认知重评而言会影响认知过程。

总之,目前对于情绪调节、认知抑制与人际宽恕这三者之间具体的影响过程缺乏研究。

因此研究希望探讨出在情绪调节促进人际过程中认知抑制的中介作用具体的表现。

情绪调节与人际宽恕

研究通过两个实验初步探索情绪调节与人际宽恕之间的关系,支持了以往研究,研究二通过问卷研究发现 情绪调节与人际宽恕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

这支持了Gross的观点, 情绪调节是一种个体主动的自我改变,是通过改变个体的认知方式来促进积极行为的过程。

个体是通过转变情绪的方式来实现人际宽恕的,面对冒犯行为能够积极转变情绪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也进一步说明未来研究应多多关注情绪调节的社会意义。

此外, 在研究中还证明了独裁者任务的有效性 ,进一步支持了李海江等人的观点。

独裁者任务一直以来存在广泛关注,也存在一定争议。

在研究三中,通过采用自我报告的宽恕与独裁者范式进行相关分析,发现 两种方式获得的宽恕水平存在显著相关。

进一步验证了独裁者范式的有效性,可以用来测量人际宽恕,这也是证明了行为实验的重要性。

表达抑制与决定性宽恕、认知重评与情绪性宽恕

情绪调节方式的差异检验

研究发现认知重评无论是在情绪调节还是人际宽恕方面的表现都要好于表达抑制,由此可以看出 认知重评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重要性。

这与以往研究一致,即: 大多数研究者认为认知重评相比于表达抑制是一种更加具有积极效果的情绪调节策略。

在通过对情绪调节方式进行差异检验发现,情绪调节方式与情绪调节得分的主效应显著。

进一步分析发现 认知重评的情绪调节能力要显著高于表达抑制 。

即研究者认为 重评与其他情绪调节策略相比能更好地调节情绪,是改善个体情绪状态最积极有效的方式。

研究认为认知重评是一种通过自我说服,自我调整来促进情绪的转变, 相较于表达抑制而言更加积极主动。

而在通过对情绪调节方式进行差异检验发现,情绪调节方式与人际宽恕得分的主效应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认知重评的人际宽恕得分也要显著高于表达抑制。

结果证实了认知重评是一种通过改变自我对消极事件的认知, 通过重新判断、评价、调整消极事件,改变自身的消极认知,积极作出反应的具有适应性的调整过程 。

这支持了程利等的观点,即认知重评相较于表达抑制而言是具有较好的调整效果,对于人际宽恕更具有促进作用。

人际宽恕方式的差异检验

研究强调情绪性宽恕无论是在情绪调节方面还是人际宽恕方面的表现都要显著高于决定性宽恕与控制组。

由此可以看出 情绪性宽恕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重要性。

McCullough等人认为 人际宽恕包括决定性宽恕和情绪性宽恕,决定性宽恕是一种宽恕的决定,而情绪性宽恕是一种真正的由心的宽恕。

在通过对人际宽恕方式进行方差分析发现, 人际宽恕方式对人际宽恕得分的主效应显著。

进一步简单分析发现,情绪性宽恕组的宽恕得分要显著高于决定性宽恕组,决定性宽恕组得分要显著高于控制组。

这一结果说明了 决定性宽恕是一种宽恕的决定,而真正内心怒火的消除却需要情绪性宽恕。

这支持了以往研究,进一步表明了证明了 情绪性宽恕的社会适应意义功,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

在通过对人际宽恕方式进行方差分析发现,人际宽恕方式对情绪调节得分的主效应显著。

分析发现, 情绪性宽恕组的情绪调节得分要显著高于决定性宽恕组并且也显著高于控制组。

这一结果支持了以往研究的结论,表明了情绪性宽恕是个体通过自身努力转变情感体验,是一种主动变消极为积极的内在转变过程。

而决定性宽恕虽然做出了宽恕的决定,但是依旧会有不好的情绪。

情绪调节与人际宽恕的相关分析

(1)认知重评与情绪性宽恕研究认为认知重评与情绪性宽恕二者都是一种具有适应性的积极的心理过程, 因此二者具有相关性 。

研究发现 情绪调节中的认知重评与情绪性宽恕存在显著正相关 ,而非与决定性宽恕,认知重评作为一种良好的情绪调节策略,是一种积极的转变过程。

当个体感受到冒犯后,如果可以采用认知重评的策略将消极的看法转变为积极的看法,促进内心真正的宽恕,实现由心的原谅。

这将 有助于人际关系的改善,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

以往研究中较少将情绪调节与人际宽恕分开研究,研究创新发现 情绪调节中的认知重评与人际宽恕中的情绪性宽恕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这主要说明了认知重评由于是一种更加积极的情绪调节方式,所以更容易促进更加由心的宽恕,即情绪性宽恕。

关键词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