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28 10:22:10 来源: 哎T有
员工犯了错,好领导不一味打压,做到这三点让下属心服口服
如今作为一个公司的管理者,我们很多时候都不得不面对一个问题,如何才能有效地纠正员工的错误。
随着越来越多的95后进入到工作中,管理者批评他们也越来越困难了,因为他们都很具有个性。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很多时候如果你批评得过于严厉,他们很可能就会产生抵触情绪,但如果不批评他们,他们就可能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下面,关于这个话题,我个人谈几点自己的看法,仅供参考。
一、用讲故事的方法代替讲道理
我有一个朋友上个月刚刚升任公司的一家店的店长,照例来说应该是很高兴的一件事,结果他因为原料的问题,和公司的一个负责原料配送的员工吵了起来,自此呢俩人你来我往,谁也不服气,闹得很僵,影响到了那家店的经营。
朋友的老板听说了这件事后,于是就把我这个朋友约到了办公室,给他讲了一个故事:一只兔子找到森林之王,老虎挑衅地回答说:我要和你决斗,但老虎马上就拒绝了兔子。
兔子很不甘心,于是就问道:怎么,你害怕了吗?
老虎回答说:是的,我非常害怕。因为我如果答应了你,你就可以骄傲的说,你曾经和森林之王老虎决斗,而我只会被其他动物嘲笑,森林之王居然和一只兔子打架。
我朋友听了之后若有所思,老板这个时候接着说道:你是这个店的店长,怎么说都是咱们这边的一个精英骨干了。作为一个管理者,如果和普通员工较真,那只会降低你的威信,如果选对了对手,那会激励你进步,但这要选错了对手,很可能就让你走到了错误的路上。
朋友听完恍然大悟,愧疚地说:谢谢老板的指导,我之后再也不会犯这种错误了!
通过讲述这个故事,老板并没有上来去劝我朋友,而是先讲了一个小故事,把自己想要表达的观点巧妙的放在故事里,接着再提出自己的忠告和希望,让朋友心服口服。
二、批评要拿捏好轻重分寸
当下属被批评之后,短期来看,他的工作积极性因为外部激励的消失而降低,他可能会很郁闷。
可是,很少有人因为挨了老板一顿骂就要辞职。在他心里,他会开始为自己继续在这干下去找一个理由。比如,需要养家糊口啊,这里有更好的发展啊,等等。这个时候,来自外部的激励消失了,他找到的理由一定是自己内在的诉求。这样一来,他就将工作积极性的基础,由外在的驱动力转化为了更稳定的内在的驱动力。
这种机制在心理学中被叫做“自我一致性”理论,指的是人总是倾向于使自己的心理和行为保持一致。
翻译成大白话就是:人总是想为自己的行为找理由。来自上级的批评责备,则会让员工开始从内部去寻找和确认自己待在这个工作中的理由。
那些夸出来的好员工,你不夸,也许他就歇着了。有着内在驱动力的下属,即使没有外部的激励,也会主动地工作,也更能够承担压力和挑战。
这就是会批评人的主管,比起从不批评人的主管,所得到的第二重好处。
所以,批评下属是必要的。但是,批评人的重度和频次,千万要拿捏好分寸。
三、批评员工的时候要多给建议,而不是多给命令
当员工犯了错误,在领导面前低声下气时,有许多领导都是情绪激动地下命令,要求他们必须怎么做。
这种做法,可能会扼杀员工的创造性。试想,假如员工有自己的解决方案,但你给出自己的方案后,他还会思考问题、提出自己的想法吗?假如他的解决方案比你的更好,你不是损失了一次学习的机会吗?即使员工并没有解决方案,我们也别急着提供建议,因为这会给员工造成依赖,以后一遇到事情就会找你,长期如此,他不会有任何成长,你也会越来越辛苦。
比较好的批评方法是,领导应该先询问:“你知道犯了错误,那么你觉得应该如何做会比较好?”
这样问会触发员工的思考,如果他提的建议能够被采纳,他会很有成就感,因为他会认为这是自己想出来的;哪怕他的建议并不成熟,你也可以帮他分析其中的漏洞,再给出更完善的建议,这也会给他提供一次学习的机会。
两者之间的区别是:直接说领导的意见,员工会觉得这是“命令”;员工提出建议后我们再做分析,他们就会认为是“指导”。
想想看,员工究竟是更喜欢“下命令”的领导,还是更喜欢“给指导”的领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