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26 09:07:01 来源: 哎T有
45岁跳槽,能力与期望的匹配度,谁说了算?
45多岁的胡先生是一家大外企的大区经理,最近想看看外面的工作机会,希望再拼个十年。问到他的期望,说是想看看小公司全国销售管理的职位,内资公司也可以,就是希望管理更大的区域,带更大的团队。
年齡相仿的李先生,已经经历了从外企大区经理到内资公司全国销售经理的过程,目前已经离职。李先生目标很明确,只看全国销售岗位,不管内资、外企,其它的不看了,宁可空着。
(相关资料图)
虽然,像胡先生李先生这样45岁左右外企中高层管理背景的人,在经济方面已经不是安全需求了,更多的是看中成就感。但是在看工作机会时,表示管理区域缩小是不能接受的,降薪也是不接受的。
45岁的职场人自己觉得尚且有颗年轻的心,自以为精力还够旺盛,能力足够胜任更高的职位,希望后面十年可以再拚一把,找工作时,还是要看有上升空间的机会,比如管更大的区域,带更大的团队,薪资要大幅增长。
45岁跳槽,能力与期望的匹配度,谁说了算?
然而,企业方面对候选人的能力与期望很多时候却不是这样的。企业方更多考虑的因素是:
1.团队的合作性。上一级直线领导可能不到40岁,你的配合度,真的没有问题吗?以你的能力和资历,直线领导会不会担心你威胁到他的权威性?面试到最后2选1或3选1时,直线领导最可能先筛掉年龄最大的那个。企业一般会更尊重直线领导的意见,既然企业选择了年轻有潜力的人做更高一级的领导职位,就是看到其在未来的潜力。支持和扶持年轻的领导,就只能放弃年龄与之不匹配的候选人,以减少未来可能产生的摩擦。
2.同级别的平衡性。所谓的薪资公平会同时考虑企业内在公平性和外在公平性,与你同职级的同事可能都很年轻,也不能因为你年资长就比他们高出太多吧,否则同事会心量不平衡,但给少了你会不爽,你也希望能在原来基础上再增长,那就差距更大了。除非你特别优秀,具有其他人无法超越的技术技能,让人口服心服。
3.人力成本的性价比。企业给付同样的薪资,如果是再年轻10岁的人,职业成长还有空间,会更加有动力。而45岁的人,薪资已经挺高了,跳槽再增长一些,企业承担了大的成本,超出了实际的需求。即使你学习能力够强,也别忘了同样优秀的年轻人也不差,强强相竞,你付出的业力和代价并不会小。
45岁跳槽,能力与期望的匹配度,谁说了算?
当然,并不是说45岁的人就没有出路了,只是说,最好能够认清客观事实,客观管理自己的期望,以及对职业规划做合理的调整,让能力与期望相匹配。
1.建议能不动就不要轻易跳槽。你在原公司的价值远远大于你跳到新公司的价值。企业对你的培养和付出,在这个时候持续产出的时候。无非是薪资可能加不上去太多了,但能维持稳定也不错。有些人被创业公司给画个大饼忽悠过去,以为能大有做作,然而不到1年就离职的比比皆是。
表面看来,私企老板随意性大,说好的待遇什么的都不给兑现。现实中,私企老板是很实际的,他没有看到在短期内你给他带来的实实在在的价值,当然是不愿意兑现,宁可冒着口碑差的风险。要么你干不下去了离开,要么接受并不高的薪资继续。这个,也可能是倒逼私企规范薪资,不可能再花高薪去外企挖人。当然,有的老板有个人魅力,能用情怀打动你,那也是人才。你愿意就是愿意,也没有办法。
2.如果由于不得已的原因已经离开了原公司,那么在找工作的时候,建议适当管理自己的期望值。不必一味的要求和以前相比要职业更高、权限更大、薪资更多。比如,区域方面可以到大公司管较小些的区域,或到小公司去管同等的区域。薪资方面,如果工作合适,接受平移,甚至稍降一点,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只要工作机会合适。
3.大区域小区域的问题。大公司的全国销售类职位,那是要特别资深的,要么管理过两个以上的大区域,要么管理过中小型外企的全国团队。而目前,很多中小型外企的全国职位,一般是优先考虑内部人员升职或转岗。这样风险才最小,用人成本才最低。所以开放出来到外面的机会特别少。
那么有些高管就跳到内资公司担任全国经理。这里有个问题。前面几年,很多小公司是愿意找外企的高管来做全国,优化系统。但后来,发现,很多来自外企的人,其实很难融入私企的文化中,导致后面这些人再次回归外企。回归外企时,内资做全国的经验,不一定能够作为外资全国经验的参考,平台系统都相差很多,不太可能回到外企时直接做到全国职位。若你执意一定还要看全国职位机会,那就很难了。
4.自我心态调整。不用在意别人怎么看,很多时候是自己的面子问题在作怪。就听到有人那么说“我原来管全国区域啊,现在让我只管几个省,不是越做越小了吗!” 其实,管大管小,并没那么要紧,逆势向低飞,越拖得久机会越少。
面试时,直线经理很满意,老板却一票否决了。是老板太挑剔吗?
业绩和背景都不错的张先生应聘一个外企的大区销售管理职位,一面时与直线经理谈了一个多小时,直线经理很满意。二面时见CEO,简单聊了几句不到半小时就结束了。张先生感觉好像CEO对他不是很满意。果然,CEO的反馈是,这个人不怎么样,说不出来啥东西!被大老板一票否决,张先生很郁闷,直线经理也很纳闷。张先生口才不错差,老板为什么认为他“说不出来啥东西呢?”是不是老板太挑剔了?
常听别人说,决策者很多时候对人的评判凭的是直觉,而直觉则来自于格局。
作为最高决策者,老板与直线经理站的高度不同,格局不同,对下属的要求和期望不同,所以看待一个应聘者的眼光和感受才会不同。
(一)对应聘者个人能力的评估方面。直线经理评价下属,多半是看这个人的执行力,会不会干活,能不能带好团队,有没有能力完成任务。而老板看的则是这个人的思路是否清晰、有没有前瞻性思维、有没有策略、有没有与众不同的方法。
(二)对应聘者的价值评估方面。直线经理看中的是应聘者能帮公司解决什么现实的问题。而老板更多的是看应聘者的成长性,借助这个平台未来能持续的为公司创造怎样的价值。
(三)对应聘者领导力的评估方面。直线经理一般以应聘者过往带的团队人数、员工流动性、员工绩效来评判。而老板往往用生意额规模大小来类推管理难度,从你对领导、同事、下属的描述来判断你对周围人的影响。
(四)对应聘者商业敏锐性的判断。直线经理关注的是应聘者过往的业绩,比如提高占有率方面、比如增长率方面。而老板更多的是想了解应聘者对于本区域的市场情况、竞品情况、挑战和机会等的关注度。
决定一个人能走多远,要看这个人能站多高。各层管理者都要具有老板思维,换位思考,高层重道,中层重术。
虽然可能张先生是一个很务实很会做事的人,但由于没有意识到面试老板与面试直线经理的不同,没有好好准备最后与老板的面试,导致临场发挥不好,没有把老板想看到的东西展示出来,所以才会遗憾的与机会失之交臂。
那么,业务方向的销售团队管理人员,终面老板时,应注意哪些方面呢?
(一)自我介绍,勇气、自信、乐观,先入为主,给老板留下深刻印象。
介绍自己时,简单扼要,说出重点与核心的东西,而不是越细越好。最忌讳念简历式的介绍。不要天真的以为老板太忙还没有时间认真看你的简历。比如,我现在是职位是大区经理,带50人的团队。我曾服务这个公司10年,在这10年中我晋升过3次,横向轮岗1次。在不同的岗位上,我的年绩效都是优。
(二)目标导向,以终为始。
把自己经验中最亮眼的那个成绩突出来,讲述自己是如何达成的,调动了什么资源,克服了什么困难等。比如,同类产品市场占有率从接手时的30%增加到50%,边续年度目标超额达成等。
(三)管理问题上升到理论层面
表示你的管理实践是有理论支撑的。比如提到员工绩效管理,你能用“能力-态度”四象限分析;提到市场营销,你能讲出“4P”(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宣传promotion);提到项目管理,你能回答出“三要素”(时间、质量、成本)等。再结合实际运用,举个例子就更好了。
(四)商业敏感与分析能力
比如,对当地市场情况的熟悉,了解竞争对手情况,发现过什么样的商机,怎样分析了利弊优劣势,策略了怎样的行动方案,得到了什么意义有影响力的结果等。
总之,当你站在老板的角度思考问题,你就知道你该做怎样的准备来面对和老板的面试了。很多人并不是不会做,而是不擅长总结、充分表达,展示给老板期望看到的东西。好好准备,你是可以的,相信自己吧!